Day: May 17, 2020

翰学悟觉:第一百零五天的分享

在这后疫情时期,我们如何严阵以待这未来最重要的120天呢?今年是大大考验知识、智慧、福报、德行、修行之综合实力的黑魔法年……!你在这120天的创造品质即将会大大决定你未来10年的生活品质! 现与你共勉之 高效成长的密码(三) 不要只是相信,而是用心学      信佛和学佛是两件事。信佛的时候我们要心存善念,与人为善,相信有因果轮回。再者发心做到初一十五吃素……,这都能够为生命带来一定的改变。那么学佛,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“出迷宫,断轮回”,最终能够成佛。因此,在学佛的道路上,定会有累世与今世业力的反扑,应会有相当严酷的“磨考”跟“魔考”的到来……!所以,学佛是需有强大的决心与毅力的。      再者,相信易经和学易经也是两件事。如果相信易经,你可以找任何懂易经的、有实战经验的、能解决问题的易经老师来帮你调整能量场。但是当你决定要学习易经的时候,那么你需要刻苦钻研,要学透、学精、学有所成到一定圆满的高度。然而,这是需要长时间下苦功夫的。      同理,若有人加入了一个师门去学习这位师父的功夫,那么相信这位师父,跟真正的做到以这位师父为榜样、真正更深入的落地实修实证,那也是两件事。      请记住,成长并不是一种口号,而是从相信到学会之间要去穿越千山万水的关卡及路程。就如同我常说的“知道不等于做到,学习不等于学会” 。这个过程当中是需要有一份深深不息的正向承诺和大量行动的,不只是相信,而是将任何苦难的降临都当成是很棒的礼物和祝福,将任何挑战的到来都当成是历事炼心的功课,遇到任何事情能够不退转,并且不间断的精进自己、完善自己和成长自己。      所以,诚挚的邀请你真正的做到,成长不是一时的,而是永久的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永久成长俱乐部的终身会员。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,付出完整的责任,完全的责任,完美的责任。这才是我们真正一辈子的功课,共勉之。 我們是無限富有的管道! ————李淙翰 阅读《翰学悟觉》系列文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YG4oU-a84o FACEBOOK

Read more

翰学悟觉:第一百零四天的分享

在这后疫情时期,我们如何严阵以待这未来最重要的120天呢?今年是大大考验知识、智慧、福报、德行、修行之综合实力的黑魔法年……!你在这120天的创造品质即将会大大决定你未来10年的生活品质! 现与你共勉之 高效成长的密码(二) 天堂就在人间     据《圣经》路加福音十七章20~21节记载:有一次,法利赛人问耶稣:“天国什么时候来到?”耶稣回答说:“天国来到是眼睛看不见的。人不能说:'看哪,在这里。'或说:'看哪,在那里。'因为天国就在你们的心里。”      所以,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真实如是的去觉照自己的念想,不​​被念所转,而是能够转念;不被境所转,而是能够学会,因有更好的念而对境有更好转动的时候。当下即是天堂,当下即是西方极乐世界。      以我而言,从母亲节那天,我出发到浙江将近一周的时间,做易学实战经验的积累。因为我创办的《李氏易学》体系,我始终相信理论跟实际要相互的呼应,相互的扬升,相互的成就。      在这一周当中,我曾经最高记录一天横跨三个城市,坐了九个小时的车子,就是为了帮助一些在此时此刻有缘分的学友,能够进行能量上的调整。因为《道德经》所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所以我们任何人居住地的环境磁场能量,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。      其实,我非常的相信人生的道路要更好的发展,需要透过先天智慧来完善可以更好天人相应的能量磁场。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,就如同是不同厂家出厂之不同型号及不同款式的车子。但是再好的车子,若跑起来的道路是崎区不平的,那么颠簸过程中往往难有更好的人生成果。所以要做到“命由天定,运由我改”,我们需要改造那些不平的道路,所以我们很用心的去帮学友做阳宅磁场或者阴宅磁场能量的调整。进而协助学友在前进未来的人生道路可以更加丰盛圆满!      在这个过程当中,其实真的是特别的累,特别的辛苦,而这次户外的阳光太灿烂以至于将我还亲吻到晒伤了。然而学友的信任和郑重的交托,请我们运用《李氏易学》的先天智慧帮助调整能量,帮助自己未来命运的扬升,我的心依然是非常的喜悦和感恩的。同时,我始终相信为了爱而付出,为了使命落地而奔波,当下就是美好的天堂,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真实的感受,与你做共勉。      所以诚挚的邀请,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,活好每一个当下,让爱生生不息的传播出去,让世界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帮助更多人实现美妙的生命价值,让自己成为真正利于众生的大天使,那么俯拾皆是都有天堂的能量,天堂的味道及天堂的场景……! 我們是無限富有的管道! ————李淙翰 阅读《翰学悟觉》系列文章 FACEBOOK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