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倒闭公司老板的总结:管理应该为经营服务
请认真思考一下,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——有5%~10%的公司员工,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、和你对着干的,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,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,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; 有15%~20%的员工,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; 有20%的员工是蒙头做事,做得对与错,他都不知道为什么; 只有20%的员工的工作,是高绩效的。 也就是说,公司中有60%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,这是多么大的浪费?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,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,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,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。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?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,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,结果却相去甚远? 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、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? 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? 人员为什么会流动?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? 这些问题的出现,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。 1. 用绩效说话: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现象一:功劳与苦劳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,“苦劳”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。但是在现实中,很多人有了“苦劳”之后,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。 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,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。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。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。 现象二:能力和态度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,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,而不是态度。谁产生绩效,谁就最重要。当态度转化为能力,才有用。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,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?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,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?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,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。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,你考核的是态度多,还是能力多? 如果你50%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,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——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,他就会流走。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。 现象三:才干和品德 ...
Read moreDetails